人類世的博物館:藝術、科學、當代社會變遷
2016第七屆博物館研究雙年學術研討會

大會主題

近二十年的博物館發展,伴隨新博物館學運動的推廣與整體社會環境的變化,已將「博物館為社會發展」的觀念內化,並企圖反省博物館的典範以及發展新的博物館溝通模式,其目的便在於重塑博物館與社會大眾之間的關係。博物館如何探討那些並不總是絕對、固定的問題,而是能夠用一種承認多元、接受爭議與面對未來的態度與立場,回應許多文化、政治、倫理與美學的議題。

「人類世」一詞意味著人類在地球上的活動規模已成為影響地球系統的主要因素。人類不僅為地球環境的破壞者,也可以是創造者與塑造者。如果人類已然成為演進的主要因素,這樣一個世界觀在主客觀上都深刻反應在博物館展示的敘事。事實上,人類世概念的科學面與哲學面面向,都迫使我們打破過往的二元對立-如自然與文化-與線性發展觀念,博物館學者與研究員亦不得不面對許多與社會議題有關的認識論面的或是實踐面的挑戰。人類世的博物館無法再保證知識的絕對性,而是必須處理諸多當代社會與環境變遷所帶來的辯證、反思、交涉甚至爭議。

許多當代的問題與議題盡管具有科學研究的基礎,卻在社會大眾之間有情感上或溝通上的隔閡。在這樣的脈絡下,同時做為資源者、行為者(agent)與觸媒者(catalyst)的博物館開始尋求不同的敘事策略與手法,以開展與社會大眾的溝通與對話,其中科學博物館與自然史博物館結合藝術以塑造一種新的溝通空間可說是非常有力的手段。透過藝術家的介入,以現地製作或藝術品的裝置,博物館在內容與觀眾之間建立了情感的連結。從此觀點出發,我們認為不僅科學博物館內的美學經驗可加強觀眾的注意力,也促進對訊息的理解,同時美學經驗更是有力的對話工具,可建立研究員、博物館學者、觀眾之間創造性的關係。


徵稿子題

一、博物館如何面對當代環境與社會變遷?

二、如何藉由人類世的概念框架,反思當代博物館的功能以及文化典範的轉變?

三、當前競爭激烈的媒體環境如何影響博物館開始重視社會、文化與環境變遷的科學性產出?

四、當代博物館展覽中藝術與科學如何交會?如何對話?

五、科學博物館如何尋求與當代藝術家的合作?有哪些模式與個案分享?

六、觀眾如何回應博物館對於當代社會變遷諸多問題的處理方式?


時間:2016年10月26、27日

地點: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國際會議廳

主辦:國立臺灣博物館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
法國國立自然史博物館
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


專題演講:
自然保護與必要之倫理政治面的民主革新
Donato BERGANDI
法國國立自然史博物館教授

自然史博物館與人類世:下一步.複音敘事
Fabienne GALANGAU-QUERAT
法國國立自然史博物館副教授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11201臺北市北投區學園路1號|Tel: +886-2-2896-1000 ext 3262|Fax: +886-2-2897-6445 | Email: ibcms8th@gmail.com
Graduate Institute of Museum Studies, Taipei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he Arts |1, Hsueh-Yuan Rd. , Peitou Dist. , Taipei 11201, Taiwan (R.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