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蒐藏的文化與科學」
2008第三屆博物館研究雙年學術研討會

大會主題

標本與文物之蒐集和管理是博物館實體(museum entity)的基礎,也是博物館產業(museum industry)的核心,在新興的文化創意產業中更被體認具有加值功能。

晚近的相關討論,留意蒐藏實踐(collecting practices)的複雜性,將蒐藏視為一種獨特思想和行為的建構形式,進而討論蒐藏所涉及的社會文化意涵、以及集體蒐藏之體制化的過程。不尋常物件與日常物件的價值邊界有點模糊,意識性的蒐藏實踐更出現知識論與目地性的差異,博物館蒐藏因此呈現Suzanne Keene(2005)所指出的世界碎裂化(fragments of the world)現象,「物件多義性」是知識建構所面對的弔詭之一。

一個成功的博物館蒐藏,往往立基於許多「非蒐藏因素(如研究、展示與教育)」的運作,而蒐藏品的性質與數量則塑模了研究、展示與教育的幅度。博物館蒐藏是非中性的。博物館標本與文物的蒐藏與管理,既涉及建構知識、培養鑑賞力、形塑記憶、誘發學術或社群之認同等面向,也涉及技術的面向。更進一步地,我們或許更應該意識到不同社會裡的博物館蒐藏之集體化、體制化的形式與過程,如何受某種特定價值的選擇與全球市場之影響,以及如何受意識型態與社會政治的操弄與掌控。事實上,博物館研究既是一種實用性強烈的學科,涉及獨特的博物館蒐藏之經由「何人、何時、何物、為何、何地、以及如何」被建構出來的探討,而蒐藏更是脆弱且常處於不安全的狀態,來自物理、化學、生物與人為的威脅與破壞未嘗稍歇。


徵稿子題

一、不同類型博物館的蒐藏類別、歷史、與蒐藏觀。

二、博物館蒐藏及其與特定博物館內在事務的關聯性。

三、博物館蒐藏與物觀、時間觀、空間觀、倫理觀的關係

四、博物館蒐藏管理的知識與技術。

五、博物館蒐藏的新角色。


時間:2008年11月6、7日

地點: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國際會議廳

主辦:國立臺灣博物館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11201臺北市北投區學園路1號|Tel: +886-2-2896-1000 ext 3262|Fax: +886-2-2897-6445 | Email: ibcms8th@gmail.com
Graduate Institute of Museum Studies, Taipei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he Arts |1, Hsueh-Yuan Rd. , Peitou Dist. , Taipei 11201, Taiwan (R.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