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知識建構與現代性」
2004第一屆慶祝漢寶德館長七秩華誕學術研討會

大會主題

博物館作為現代性(modernity)的一個重要部分的專業技能的崛起,發展出結合了日常生活中伸展探索精神、美感經驗、社會文化理解等能力的複雜實踐。 從國立臺灣博物館的前身臺灣總督府博物館成立於1908年算起,臺灣公立博物館的設立至今已近90年。然而,整個臺灣的博物館之發軔期,則要遲至行政院十二項建設計劃的施行才開始(1990年代)。

幾座在硬體設備之投資上足以傲視全球的大型博物館陸續籌建完成,帶動一股新的博物館概念。省與院轄市的博物館有擴建或新設置計劃,導致一種新的文化政治樣態;各縣市文化中心的「特色博物館」漸趨成熟,而與地方歷史與文化有關的陳列室或博物館,也將在「發現與重構歷史」的潮流中配合著各地方文史工作室的成立而出現。我們當然也不能忽視,民間私人設立美術館或博物館、產業附設博物館、各類型機構設立屬於資料館性質的博物館或陳列館等。

臺灣博物館事業的起步,不但涉及對世界的一系列觀點與態度,更涉及複雜的工業生產與市場經濟的資本主義制度之擴展,獨立進行運作的民族(國家)與民主的制度,以及科學與技術的變革等現代性(modernity)的議題。然則,臺灣是如何詮釋博物館實體呢?博物館又如何介入臺灣的知識建構與現代性的論述呢?


徵稿子題

一、歷史過程中不同類型的博物館之性質及其社會文化實踐的形式。

二、博物館領域內的相關學科知識建構的性質。

三、臺灣地方的/文化的/本土科學對博物館實體的詮釋。

四、全球化脈絡中臺灣的博物館與現代性之關係。


時間:2004年9月9、10日

地點: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國際會議廳

主辦: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


專題演講:
科學、藝術、博物館
漢寶德/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長

博物館與文化知識
李亦園/人類學家、中央研究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