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作博物館」
2006第二屆博物館研究雙年學術研討會

大會主題

製作博物館(making museum)的熱潮約延燒了四分之一世紀。不只新的博物館被創造出來,許多物件與場所追求「博物館化」。然而,博物館不是一個中性的領域,在全球性的積極性的製作博物館的歷程,量的增加促成質的變化。博物館固然有「美名」在身,也會遭遇「污名化」,特別是一旦涉及族群文化與社會階級差異議題,製作博物館的想像便不是那麼理所當然。

製作博物館的過程,一方面展現其詩意的演出,另一方面又體現了行政部門的攻防與綿綿密密的政治的角力。作為社會物的博物館建築,極盡炫麗奇巧之能事,創造跨地方的流動空間性,其支配性甚至凌駕了原本具有無可取代價值的館藏品;但是,另一方面,大部分的博物館工作仍舊依賴與過去對話,博物館的大門向自然資源與文化遺產開敞。今日的博物館功能也日趨複雜,可能是文化創意產業、地方或國家認同、科學與文化發展、休閒旅遊娛樂事業、終身學習體系等的「發動機」(generator)。

博物館事業是「志業」?是「專業」?是「產業」?可以說都是、也都不是;受到全球化之財經地景、民族地景與意理地景等影響而成型的「博物館地景」(museoscapes)也許更像一種「混血的雜業」,博物館的發展因素涉及複雜的「非博物館因素」。在臺灣邯鄲學步於不同制度,國家與地方社會、資本家與勞動者兩造,對博物館的詮釋有如天壤之別,大半的時間雙方在對立的陣營堅持著。


徵稿子題

一、不同類型的博物館之內在的製作形式,博物館與一個特定社會的其他組織(或制度)的結合(articulation)。

二、博物館專業主義與博物館之時間、空間建構的關係。

三、博物館經營管理與文化治理。

四、物件知識、文化資產脈絡的派生與博物館範疇邊界的辯證。


時間:2006年9月14、15日

地點: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國際會議廳

主辦: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


專題演講:
尋求博物館的核心價值
漢寶德/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長

製作博物館核心價值
黃光男/人類學家、中央研究院院士

如何製作博物館:
變動的環境、不變的本質
方力行/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