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摘要

口頭者發表摘要

場次一:A 博物館的數位轉型與公共性

A1 施登騰    
實踐知識公共性的典藏鏈結:從數位賦能的知識建構談起

A2 賴鼎陞    
開放資料與數位策展:探討博物館公共性的數位轉型策略

A3 姚贊薪    
「共作」數位展示的公共性流變:以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她方的記憶:泰雅女性的婚嫁與日常服飾與用品展」為例


場次一:B 【英文專場】展示敘事與博物館公共性I

B1 楊育睿    
The Celebrated Eccentricity and the Problematised Modernity_ a ‘Queer’ Portrayal of the ‘Beyond Bloomsbury’ Exhibition.

B2 朴敘真    
Seeking Alternativeness Through Community:The Case Study of TheCube Project Space(立方計劃空間)’s fundraising exhibition_The Topography of a Decade.

B3 何穎妍、羅樂然    
Fostering Chinese Nationalism at the Hong Kong Palace Museum.


場次一:C 地方觀點與博物館典藏

C1 陳靜寬    
典藏技術走進地方:以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為例

C2 羅烈師、羅曉嵐    
民間收藏家客家文物保存與其知識生產實踐

C3 黃貞燕    
典藏的公共性與地方展演: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文物銀行計畫構想


場次二:A 跨域協作與博物館

A4 張文馨    
博物館當代人權議題之行動實踐:從與公民團體共學走向倡議行動- 以「Ayo-Ayo! 明天應該會更好—移動人權特展」及「Jalan—Jalan 移路相伴:高屏地區移動人權特展」為例

A5 陳怡菁    
大圳學學:博物館水文化共學團隊的想像與實踐

A6 杜麗琴    
在博物館展演波里尼西亞宇宙觀:毛利族與夏威夷族在 Te Papa Tongarawa 共構的回歸儀式


場次二:B 博物館與文化平權

B4 趙欣怡    
誰的觸覺文化?從視障觀眾需求探究博物館圖像資訊平權展示方法

B5 陳蘊如    
學習單作為博物館人權教育之對話工具:《回到判決的那一天:陳武鎮藝術創作展》個案研究


場次二:C 文化復振與博物館方法

C4 吳敏惠    
慶典文化當代傳承新協作模式的開展與實踐—以大溪木博館六廿四慶典文化共學計畫為例

C5 呂怡屏    
族群文化復振與博物館的共同行動:以台南西拉雅族為例

C6 楊朶幼    
博物館與泰雅族編織工藝的復返之路— —以《源初與心創-泰雅傳統織品研究與創新展》特展為例


場次三:A 知識的公共性與博物館

A7 吳宇凡    
藝術策展下的檔案徵集、組織與脈絡重構-以臺北市立美術館《布列松在中國:1948-1949/1958》為核心

A8 葉長庚    
博物館作為考古學公共化媒介之探討:以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為例

A9 謝仕淵    
臺灣之光的背後─臺灣體育運動博物館的再想像

A10 區志堅    
鐵路站博物館與宋元文化知識的流播:以港鐵宋皇臺站為例


場次三:B 博物館、行動與社群

B6 陳恒安    
行動中的地方文物館:「交易圈」與「行動者網路理論」的視角

B7 陳佳利、葉家妤    
行動主義思潮下的專業與實踐:博物館人的觀點

B8 吳佳霓    
對話的技術:移民議題之博物館實踐探討


場次四:A 博物館新視野

A11 林崇熙    
文化路徑與博物館的相互涵化與培力:一種公共性的開展

A12 柯秀雯    
眾生喧嘩—從公共性觀點探討 ICOM 博物館新定義的癥結與妥協

A13 詹雅如    
生態博物館與文化節慶-以大溪大禧為例


場次四:B 博物館專業治理與文化政策

B9 王新衡    
近年博物館與地方文化館發展運籌機制落實之課題分析

B10 謝景岳    
為何教育、何謂教育– 以台灣原住民族地方文化館為例

B11 黎世輝    
地方知識的詮釋與故事系統的建構:屏東地方文化館政策中的博物館專業性治理策略


場次四:C 典藏 / 展示與當代議題

C7 曾婉琳    
當快速回應蒐藏變成一場馬拉松:試論臺史博「COVID-19 蒐集計畫」的公共性

C8 莊庭瑞、曾沅芷、王家薰    
當代典藏在台灣:侷限與機會

C9 陳佳欣、羅采翔    
實驗性展示如何回應時事、促進公民科技參與:以成大博物館「疫苗邊界-疫苗科學展」為例


場次五:A 展示敘事與博物館公共性II

A14 張釋、鍾如、許宇凱、陳郁婷    
博物館當代展示敘事:以臺灣國立博物館常設展更新為例

A15 康碧真    
林連玉紀念館展示敘事的挑戰

A16 吳淳畇    
拆解「自然」:以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百年好合:當代婚姻之旅」特展為例


場次五:B 公民參與及博物館展演

B12 劉維瑛、呂毅新    
共筆演出—博物館戲劇的一種嘗試

B13 施承毅    
展示地方:原民地方文化館中的策展共作與空間再現

B14 黃蘭燕    
公民參與博物館的實踐—以桃園市民學藝員為例


場次五:C 博物館與爭議性歷史

C10 黃淥    
在對話中建構展示:樂生訪調小組策展行動分析

C11 黃建圖、陳運成    
地方文化館與爭議性歷史:龜山島漁村文化館「龜山再朝日」公民論壇



海報者發表摘要

石振洋    
從渡槽橋保存— —思考臺灣水利文化資產保存未來.

江宜樺、黃秀君、郭揚義、張鈞翔    
科學闡釋與推廣實踐—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30年特展回顧與探討.

林彥廷    
Learning in My Worldview- The Challenge and Opportunity within Indigenous Museum Education.

金浩誠、范文鶯    
「研究.疫文化」中的「部落轉疫」_關於台灣原住民族防疫的數位展示實驗.

張至善    
博物館以環境教育參與公眾事務:以史前館參與「臺東縣環境教育聯盟」為例.

張淑賢    
從素養出發,談水圳文化教育.

悠蘭.多又    
博物館中泰雅族染織傳統的當代通過儀式.

莊凱証    
生活中的「食飽未」:澎湖生活博物館刊物的在地化形塑.

許善惠    
博物館與藏品源出部落社群共作展示的技藝與記憶:以「回佳」為例.

郭昭翎、陳貞融、王紀涵、洪煒茜、林琮穎    
照片引談法運用於兒童觀眾研究初探—從「童齡眼」任務開啟兒童對話.

陳力群    
嘉南水文化跨域推廣的源起與發展.

黃莉婷    
嘉南大圳在雲林:雲林水文化公民行動與地方實踐.

劉俊彥    
以「國家文化記憶庫」為號召的 COVID-19 疫情數位物件徵集:使用者自製內容的社群參與動機研究.

鄭邦彥    
博物館藏品管理的框架與程序:臺灣與英國之比較研究.

鄭琳縈    
當文化來敲門:看見自身水利文化資產與職人價值.

蕭軒竹、郭昭里、林佳逸、吳孟青、蔡孟志    
遊戲作為一種博物館參與:以「臺史博出任務」教育活動為例.

戴正倫、何金樑、賴郁晴    
博物館與性別平權: 從《姑婆回來了》到《廳下火》影片論述談起.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11201臺北市北投區學園路1號|Tel: +886-2-2896-1000 ext 3412|Fax: +886-2-2897-6445 | Email: ibcms10th@gmail.com
Graduate Institute of Museum Studies, Taipei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he Arts |1, Hsueh-Yuan Rd. , Peitou Dist. , Taipei 11201, Taiwan (R.O.C.)